人民网>>棋牌

中国围棋 大局观不止是包揽冠军

人民网记者 李长云

2013年12月17日10:39    来源:人民网-体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在刚刚结束的第18届“三星杯”世界围棋大师赛决赛中,20岁的中国棋手唐韦星三段2:0完胜韩国著名棋手李世石九段,成为中国第14位世界冠军。这也意味着中国棋手包揽了2013年所举行的6项世界大赛的冠军,而这六人中除1989年12月出生的陈耀烨外,其余都是90后、甚至95后棋手。中国棋手不仅在夺取世界冠军的人数上以14:12力压韩国,从这股势头看,未来一段时间的人才梯队和实力厚度也要强于韩国。

  从当年聂卫平孤军奋战中日围棋擂台赛,到如今中国新锐棋手横扫世界大赛,中国围棋正在步入一个“黄金时代”。这是几代围棋人潜心棋艺、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近年来中国围棋发展模式所催生的成果。新人批量涌现,战斗力十足,令人赞叹。而在剖析中国围棋成功因素的同时,也应有更冷静的态度和更长远的眼光。

  围棋市场化催生世界冠军不断涌现

  遍览近年来国内诸多体育项目的发展模式和趋势,围棋可以说是市场化程度最高者之一。目前活跃在国家队、围甲联赛、围乙联赛的一线棋手,绝大多数都是靠社会力量而非专业体工队培养起来的。

  以今年的6位世界冠军棋手为例,他们的成长轨迹相当类似——都是从小开始学棋,小有所成后进入社会力量开设的围棋道场继续深造,冲段成功后步入职业棋手行列。这种市场化的培养模式,培养出了一茬又一茬高水平职业棋手、也夯实了中国围棋发展的根基。

  据悉,目前国内的围棋道场和大大小小培训机构多达数百家,学习围棋的青少年数量逐年增多。其中马晓春围棋道场、聂葛围棋道场、杭州围棋学校和野狐围棋研究会等四大青少年围棋培训机构最为出名,每年都可招到500多名实力在业余四五段水平的孩子,而每年的二十几个职业冲段资格也基本被这四大青少年围棋培训机构瓜分。

  今年7月的全国定段赛,聂葛围棋道场成为最大赢家,共有13人定段,超过全年25名定段名额的一半。杭州围棋学校和野狐研究会分别有5人、3人定段。这些孩子一旦冲段成功,就有机会入选国家少年队,那些没有入选国家少年队的职业棋手,不是进到各个职业围棋俱乐部参加围棋(甲、乙级)联赛,就是在野狐围棋研究会等处继续深造,寻找机会。这和传统体工队模式有很大不同,“我们学围棋时,到了一定岁数没能入选省市体工队,围棋之路也就走到了尽头。”国家围棋队总教练俞斌说。

  成为职业棋手后,每年数十场围甲、围乙联赛,以及新人王、名人战、天元战和全国锦标赛等大小赛事,又为年轻棋手们提供了更多的比赛机会。而围棋联赛不但云集了国内高水平棋手,还吸引了一批韩国和日本的一流高手。目前韩国等级分前16位的棋手除一人外,全部在中国的围棋联赛中效力。开展了10多年的中国围棋联赛,不仅解决了很多职业棋手下棋和“饭碗”的问题,也为年轻棋手的成长搭建了相对宽阔的平台。

  竞争激烈使得新陈代谢速度加快

  在以往的专业体制下,中国围棋培养出的顶尖棋手很少,这也影响了夺取世界冠军的步伐。马晓春1995年夺得第六届东洋证券杯和第八届富士通杯冠军,2000年俞斌夺得LG杯冠军,2005年常昊夺得应氏杯冠军,中国围棋在过往的岁月中基本维持五年一个世界冠军的缓慢步调。

  随着近些年中国围棋转向市场化体系,后备人才日益雄厚,竞争也随之更加激烈,年轻棋手的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夺取世界冠军的频率和人数逐渐增多,今年更是首次上演“包圆”大戏。还有一点应当注意的是,六项大赛的冠军被六个人夺得,同时,在中国的同龄棋手、甚至更小年龄棋手中,这六位冠军也没有显眼到“众望所归”的地步。也就是说,与他们同档次的年轻棋手,仍然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

  由于良好的“造血机制”,中国围棋新陈代谢正以加速度进行,不要说常昊、罗洗河等70后棋手,连古力和孔杰等80后著名棋手,绝大多数已经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如今,有很多喜爱围棋的孩子每年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进入马晓春围棋道场、聂葛围棋道场等地深造,期盼在这里实现进入职业棋手行列、甚至夺取世界冠军的远大梦想。

  11岁的蔡文鑫和14岁的花畅,两个孩子都来自江苏,6岁开始学棋、3年前来到北京聂葛围棋道场学艺,学业则被搁置。他们的家长则放弃原有工作,陪伴在孩子身旁照料。谈起来北京的初衷,家长们给出的答案几乎相同,“北京的围棋氛围好,师资力量雄厚,学棋可以少走弯路。既然孩子喜欢围棋,又有远大理想,就尽力帮助他们去实现。”

  谈到未来,花畅的母亲杨慧表示:“孩子来北京后进步非常明显,只是由于实力还不够,3次冲段赛都没有过关,最终冲段成功与否还很难说,再坚持一段时间看看。”尽管蔡文鑫两次冲段赛也没有成功,但他的父亲蔡洪却对儿子冲段很有信心,只是更远的未来还不好说,“目前竞争非常激烈,即便孩子能够入段,也不见得能被一些队伍相中打围棋联赛,只能顺其自然。”

  对此,俞斌感慨地说:“国内围棋培训市场的确火爆。但即便是每年冲段成功的25名棋手,能够真正打上围棋联赛的也并不多,毕竟目前职业棋手的生存空间就那么大。照这样的节奏,职业棋手人数越来越多,大多数将来不但打不上职业比赛,就是在围棋圈内找个营生都难。”

  棋手文化素质的缺失对未来形成隐忧

  中国围棋在市场中形成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和较多的国内比赛平台,给更多年轻棋手成长提供了土壤,而逐渐增多的世界大赛,给了他们施展才华和脱颖而出的机会。这种模式基本由市场和社会来决定,应当给予肯定。同时,在这样的冠军生产线上,选手夺冠的年龄不断被刷新,也有值得探讨的隐忧。

  由于学棋的孩子呈现明显的低龄化态势,且竞争环境激烈,十四五岁就要求达到相当高的棋力,文化课的学习往往被忽视甚至舍弃。中国棋院的领导曾多次强调棋手必须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但在现实的竞争压力面前,这种呼吁的结果并不理想。对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围棋项目来说,年轻棋手文化素质的缺失和专业棋力的精进之间形成的反差尤为扎眼。

  这种反差的表现之一是,国内的围棋培训市场虽然火爆,但国内围棋培训教材却相当匮乏。聂葛围棋道场的负责人葛玉宏说:“由于中国职业棋手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写不出围棋教学方面的合格教材,所以目前国内从初级培训开始都使用的是日韩教材。如果中国有几十个拥有大学文凭的职业棋手来写棋书,那书的质量肯定不会低于日韩。”

  还可以通过另一个层面的比较来观照:虽然中国围棋的职业棋手人数,世界大赛的成绩早已远远领先日本,但高校里的围棋爱好者群体、校园棋手的实力却不及日本。在中日一些大学间的围棋对抗赛上,中国高校不仅实力处于下风,个别赛事甚至凑不够参赛人数,还要临时请别的学校学生来“帮忙”。

  围棋培训市场的繁盛,造就了厚实的人才基础。在现有赛事结构下,人才的出口只能涌向国家队和联赛,但这些赛事对棋手的总数需求毕竟有限。在校园中扩大围棋的基础,完善校园联赛,增加棋手们的“出口”,不仅会令棋手的未来有更多发展可能,更是在更广的社会层面涵养围棋文化的有效途径。而这种结构的调整,需要棋界、教育界和更多社会力量联手努力。

  而中国棋手文化素质之所以普遍不高,葛玉宏认为与定段年龄偏低有关联,“参加定段赛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七八岁孩子早早放弃学业,进入道场接受专业训练。导致他们不能接受起码的文化教育。如果定段年龄放宽,孩子们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学棋,对职业棋手的综合文化素质培养会更有利。”

  对此,一位专业棋手认为:“围棋大赛越来越多,奖金不断攀升,年轻棋手难免不受此影响,将胜负看得越来越重,这无可厚非。但围棋不只是单纯的竞技,还包括特有的文化素养和内涵,这是围棋大局观的体现,也是一名棋手最终能够成为‘大家’不可或缺的要素。所以,虽然中国棋手的世界冠军人数不断增加,且越来越年轻,但由于综合素质有结构性缺失,未来能否成为真正的‘大家’,还不好说。”

联系本文记者

李长云
[留言][博客][微博]
(责编:张帆、胡雪蓉)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