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棋牌

林建超赴山西調研講演 推進圍棋文化建設與協會改革

2018年12月11日19:26 | 來源:人民網-體育頻道
小字號

林建超等在丹朱嶺實地調研

12月7日至10日,中國圍棋協會主席林建超以與時俱進加強圍棋文化建設,扎實推進地方圍棋協會改革為主題在山西調研。從晉城一路北上,經臨汾到太原,先后在丹朱嶺、丹河、棋子山、臨汾博物館、堯廟、陶寺遺址、山西體育博物館、山西省體育中心等地考察,圍繞堯都文化、丹朱文化、箕子文化與圍棋起源、發展、傳播等方面的新進展、新成果,與山西省體育主管部門、圍棋協會和有關地方政府、圍棋組織,達成了新的共識,對進一步推進山西圍棋事業的發展明確了新的目標。應山西省體育局局長趙曉春之約,在“三晉體育大講堂”做了題為《從國家視角看山西圍棋》的講演,山西省體育局和全省圍棋協會系統200余人到會聽講。

自古以來,圍繞圍棋的起源、發展,在山西發生了許多重要的、標志性事件,構成了中國圍棋史上的經典篇章。“堯造圍棋,教子丹朱”是圍棋起源的主流說法。現在,對“堯都平陽”的真實性、丹朱封地究竟在何處、箕子是否是最早的圍棋遠播者的研究,具有了新的時代意義。7日下午,林建超一行在河南新鄉下火車后,驅車三個小時趕到山西晉城,在晉城圍棋協會的配合下,在多方搜集方志等資料的基礎上,開始了本次調研。

現有古籍中,提及圍棋發明人的史源出處,主要的計6種52處,其中51處均為堯造圍棋。由戰國趙國史官所作《世本·作篇》最早記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在中華古代文化體系中,堯造圍棋居於圍棋起源說的主導地位。《太平御覽》引《尚書》佚文說:“堯子不肖,舜使居丹淵為諸侯,故號丹朱。”《竹書紀年》說:“帝使后稷放帝子朱於丹水。”由此看來,“丹水”就是丹朱的封地。“丹水”在何處?學界有多種看法。8日上午,林建超一行冒著零下十多度的嚴寒,來到位於高平市和長子縣之間的丹朱嶺。《尚書·禹貢》載:“堯分天下為九州,長子屬冀州。”這是長子最早見於史籍的記載。唐《十道圖》雲:“丹朱城,堯長子丹朱所筑,在今(長子)縣西。”清光緒八年《長子縣志》記載:“唐堯之世,封長子丹朱於境,故縣名長子。”眾多資料認為長子就是丹朱的封地。《高平縣志》記載:“丹朱嶺,接長子縣界,以堯封長子丹朱得名”。在丹朱嶺下,什善村的老支書在嚴寒中,給林建超展示了三種當地古老棋類,其中一種有類小型圍棋盤。隨后,考察組來到丹河。丹河,黃河北岸支流沁河的支流,古稱源澤水、泫水、丹水等。發源於丹朱嶺,主要支流有巴公河、塔水河、白水河、石盆河等。除了丹朱嶺和丹河外,長子縣還有“丹朱城”“丹朱陵”“堯廟山”“堯神溝”“陶唐村”等地名,可從另一個側面印証堯、丹朱與長子縣的關系。此次調研豐富了對丹朱文化新的認識。

離開丹河,林建超率考察組來到陵川縣棋子山。棋子山又稱謀棋山。棋子山上中國圍棋晉城博物館內展示的《陵川縣志》記載:“謀棋山邑東四十裡峰崇嶺峻,大石宮小石黑白分明如圍子,相傳為神仙謀棋處,因此得名。”踏雪登山來到箕子洞。箕子洞洞深約10米,高4米左右,洞內岩石上有一處似圍棋棋盤線條的痕跡,並有像圍棋棋子印上去的凹痕,相傳是箕子推演天文、佔卦卜筮、謀棋消閑之所。箕子是商末貴族,在周滅商之后率領一批遺民遠赴朝鮮半島,周武王分封諸侯時封箕子為朝鮮侯。箕子在周武王在位的第十三年回來朝周,並以《洪范》回答了周武王的問政。之后箕子再回到朝鮮,以周武王所封朝鮮為國號,建立了政權,這就是“箕氏朝鮮”。箕子這一去、一回、再去,帶去了中華文化習俗,“教民以禮儀,田蠶織作。”箕子在去朝鮮半島前曾居住在棋子山,如果真的會下圍棋,那麼他很可能是最早把圍棋傳播到朝鮮半島的人。在與陵川縣領導、縣圍棋協會領導座談時,林建超肯定了近年來晉城把圍棋文化與旅游相結合、建設全國圍棋之鄉、舉辦全國業余大賽等做法,建議把箕子文化、箕子是否是圍棋遠播者作為晉城圍棋博物館的主要研究、發展方向。

8日晚,林建超等人來到臨汾市。當晚即與臨汾市宣傳部副部長陳海平、文化局局長董鳳妮、圍棋協會會長楊根記等人舉行座談。會上播放的臨汾圍棋紀錄片中展現了一塊刻在臨汾市西南棋盤山山石上的13×14路棋盤,風化較為嚴重。棋盤旁邊還有三個疑似拴馬用的插樁石洞。棋盤往西七、八十米處,有幾道深深的車撤印。當地傳說,這就是堯與丹朱對弈的棋盤。如果能通過考古手段確定此石刻棋盤的年代,或許能給圍棋起源、發展和形制的研究帶來突破。

9日上午,考察組先后參觀了臨汾博物館和堯廟,豐厚的堯文化和豐富的館藏讓人興奮。中午,考察組驅車來到位於臨汾市襄汾縣的陶寺遺址。考古認定,陶寺文化的絕對年代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間。在遺址發掘過程中不僅發現了規模空前的城址、氣勢恢宏的宮殿、世界最早的測日影天文觀測系統、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中原地區最早的龍圖騰、官方管理的手工業區等,還發現一片扁壺殘片,殘片斷茬周圍涂有紅色,殘片上朱書兩個圖案,已斷定為文字而非象形符號,其中一個字確定為“文”,另一個字考古專家們有“堯”“易”兩種解釋。2015年6月18日,中國社科院、山西省委省政府在國新辦舉辦陶寺遺址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宣布“堯都平陽”正在走出傳說時代成為信史,堯舜古國文明不再是傳說,多年考古形成的一系列証據指向陶寺很可能就是堯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國”。堯都的確定讓堯成為信史,為“堯造圍棋”之說提供了必備條件之一。

林建超等人站在復建的測日影觀象台上(遺跡已經保護后封存),凜冽寒風中眺望遠處的群山,感受先民的智慧。《史記》明確記載,堯組織人觀察天象,准確掌握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主要節令的區分,並制定了最早的歷法。東漢班固在《弈旨》中運用陰陽、天文、地則等概念,論述了圍棋棋盤、棋子的數字特征和內涵,與宇宙天文之數存在特殊的、內在的關聯。《敦煌棋經》則揭示了圍棋與周天度數關系的。從陶寺遺址發掘成果來看,當時的社會發展程度具備了發明圍棋的條件,也就是說,在4300多年前中國人發明創造圍棋是完全有可能的。

據臨汾宣傳部人員介紹,陶寺遺址考古發掘項目主持人、考古隊領隊、中科院研究員何努認為,四百多公裡外的神木石峁人很可能來過陶寺,打敗並統治過陶寺人,陶寺人被統治過程中曾經集體反抗……目前尚沒有關於石峁人的任何記載和傳說。林建超曾在今年6月到過石峁遺址,見到了幾十個類似唐代圍棋子的陶制器物。如果石峁人真的跟陶寺人有關聯,那麼這些類棋子和堯造圍棋之間又有怎樣的關聯呢?

10日上午,林建超在山西省體育局局長趙曉春的陪同下考察了山西省體育博物館和山西省體育中心,並向博物館贈送《圍棋與國家》叢書,趙曉春為林建超頒發了捐贈証書。下午,林建超在山西省體育局會議室做了題為《從國家視角看山西圍棋》的講座,山西省體育局、圍棋協會的200多名干部職工到場聽講。講座的主要內容包括:圍棋為什麼會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與“文化精髓”﹔圍棋文化在山西的起源、發展為什麼值得關注﹔為什麼說山西圍棋改革實踐體現了國家圍棋改革的實質要求。聽眾們被精彩內容所吸引,聽得津津有味。一名來自山西體育職業學院的老師發出這樣的聽課感想:“林主席認真准備,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圍棋的方方面面及山西圍棋的來龍去脈,邏輯思維縝密,講解系統。”會后,聽眾紛紛請林建超簽名、合影。

整個調研過程中,林建超與山西省圍棋協會主席郭志強、常務副主席周杰以及晉城市、臨汾市文化體育部門、圍棋協會的領導充分溝通,了解山西各地圍棋發展情況、圍棋協會改革情況,對山西的圍棋工作給予了充分認可。調研表明,山西省圍棋協會覆蓋率相當高,晉城的6個區縣、臨汾的17個區縣全部建立了圍棋協會。山西省圍棋聯賽已經舉辦了整整20屆,各地級市都有自己特色的圍棋賽事,包括舉辦職業名家邀請賽、承辦各類職業賽事、堯王杯等業余賽事。厚植棋源根脈、傳承圍棋文化的晉城圍棋協會已基本被確立為全國先進典型圍棋組織之一﹔繼晉城之后,臨汾也正在申請“全國圍棋之鄉”稱號。林建超主席在與趙曉春局長以及各地主管領導深入交談后認為,山西圍棋改革實踐體現了國家圍棋改革的實質要求,這體現在:協會實體化改革實現了與體育主管部門的有機融合、銜接﹔圍棋組織建設率先實現了全部地級協會、部分地區的縣級協會全覆蓋,抓出了全國性的先進典型﹔圍棋競賽形成了有本省特點的賽事體系,基本實現了地級市特色賽事全覆蓋﹔圍棋文化建設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和骨干力量﹔圍棋普及做到了“底盤放低、重心下降”。林建超和趙曉春決定,中國圍棋協會和山西省體育局將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更好地在山西發掘、整理、展示圍棋文化,推進省內各地圍棋改革,為發展圍棋文化、推廣普及圍棋、圍棋申遺做貢獻。

(中國圍棋協會)

(責編:管若寒、胡雪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