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中埋下智慧的種子

張朋輝

2015年05月17日08: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選手們切磋棋藝。
  張鵬輝攝

  “鑄久杯”中美圍棋交流賽,是北美舉辦時間最長、最具影響力的圍棋賽事之一。23年來,隨著賽事影響不斷擴大,“鑄久杯”圍棋公開賽不僅吸引了廣大美國圍棋愛好者的積極支持,也吸引了中日韓的圍棋職業棋手和業余愛好者的踴躍參與。

  2015年,第二十三屆“鑄久杯”中美圍棋交流賽在舊金山中美文化中心舉行,經過緊張角逐,張立和艾瑞克·蘇分別獲得了公開組和段位組冠軍。

  今年的比賽活動吸引了來自中美近百名選手參賽。中國團陣容強大,共60余人,既有中國圍棋協會副主席華以剛、中國圍棋甲級聯賽冠軍隊教練丁波、隊員劉曦、女子世界冠軍芮乃偉等重量級隊員,也有學習圍棋幾十年的資深棋友,還有初入棋壇的學生與孩子們。

  參賽選手年齡各異:白發耄耋的老人、意氣風發的青年、滿臉稚氣的孩童。年齡最小的沈博文才3歲,他的小對手石笑岩也剛剛4歲。別看年齡小,棋范兒十足,時而眉頭緊鎖、時而興奮拍手,認真比賽、樂在其中。在場邊觀摩的圍棋世界冠軍江鑄久先生連連感慨道:這些孩子太可愛了,圍棋事業與圍棋文化海外傳播后繼有人。

  比賽選手不分國界、年齡,按照競技水平分為公開組和段位組。除了孩子們專心對弈,比賽場地還出現了幾對“老少對決”:一邊是頭發花白的老爺爺,眼神慈祥,深思熟慮﹔一邊是可愛的小娃娃,全神貫注,落子有板有眼。

  張先生攜全家參加比賽,他在蘋果公司上班,雖然工作繁忙,但還是抽出時間下圍棋。他說,這有助於訓練思維,並鼓勵孩子認真學習。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學的中國農業大學教師喬杰也帶著女兒來參賽。

  美國舊金山市市長李孟賢向本次比賽發來賀信。美國圍棋協會主席安德魯·歐坤對中美圍棋交流賽成功舉辦贊不絕口。他說,非常高興看到有這麼多選手參賽,說明圍棋在美國的傳播又上了一個新台階。今年美國有好多場全國和區域性的圍棋賽事,相信這項活動能夠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

  江鑄久上世紀90年代剛到美國之時,美國職業圍棋選手還是鳳毛麟角。江鑄久以比賽為契機,吸引公眾的興趣,推動圍棋運動傳播。第一次舉辦圍棋公開賽頗為不易,他通過給美國圍棋協會、僑領打電話、貼廣告等方式,招募選手。

  經過持續不斷的努力,一年一度的圍棋賽也成為中美民間文化交流的一項盛事。美國圍棋協會東部分會原副會長林振道向筆者表示,圍棋在華僑華人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很多學校開設了圍棋課。推動圍棋走進課堂,擴大了圍棋文化的影響力。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普及,很多人在計算機和智能設備上下棋,練習更加方便快捷,有利於圍棋廣泛推廣。

  在現場看到眾多圍棋粉絲,華以剛表示:“很感動”,“是圍棋這個紐帶把大家連接在一起。如果各國民眾都下圍棋,‘戰爭’隻能在棋盤上進行。”說著,他開心地笑了。

  共同資助本次中美圍棋交流賽的舊金山應昌期圍棋基金會負責人應女士對筆者表示,圍棋對華裔下一代學生很有幫助,能夠借此幫助他們了解中國文化,推動社區活動,強化身份認知。希望中美的專業和業余棋手能夠多多交流。同時,應女士也談到,圍棋是一項體育運動,更是文化活動。這項賽事的推廣離不開文化交流互鑒。現在美國學習圍棋的主要是華僑華人,這源於文化因素,比如有美國家長認為下圍棋需要靜坐很長時間,而孩子成長期需要更多激烈的體育鍛煉時間。可見,小小圍棋也折射出東西方教育理念和思維方式的差異。

  但是,隨著中國留學生和華裔學生增多,他們在科學和專業技術領域的優異表現有助於圍棋推廣。很多人認為華裔學生學習成績突出與圍棋能提高思維能力有關,所以吸引了更多美國學生的好奇與興趣。

  到比賽現場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榮譽教授埃爾溫·伯利坎普對筆者表示,圍棋確實是一項有挑戰性的游戲,選手很難預測對手的后手棋。下圍棋時,必須把棋局當作一個整體,不能把它分解成相對獨立的部分。整體意識,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之一。

  圍棋深深植根於中國文化,傳統文化中關於圍棋的故事、典故數不勝數。常用的圍棋戰術就包括尖、長等數十種。對弈中,攻擊與防守、勝利與失敗往往在轉瞬之間,體現了朴素的辯証哲學。“勝固欣然,敗亦可喜”,對弈之樂超越技術爭斗。尋常棋子中,蘊涵人生哲理。如果隻把圍棋當作普通的體育或娛樂項目,就很難發現對弈之美。

  美國應氏圍棋協會主席厄尼斯特·布朗博士學習圍棋超過40年,他說下圍棋是一個全新的體驗,初學時不明白圍棋蘊含的哲理,但通過圍棋逐漸喜歡上了中國文化,后來學習太極拳,撰寫的博士論文也與圍棋有關,對中國了解越來越多,發現中美有很多共同點。

  江鑄久說:“圍棋的魅力之一在於精神智力上的愉悅。希望在孩子們的心裡埋下智慧的種子。‘鑄久杯’將秉承和延續國際化交流傳統,推動圍棋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中美文化交流的橋梁。”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17日 07 版)

(責編:胡雪蓉、楊磊)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